Sirtea 茶翁

This is my journal: It records my thoughts, my cares, my struggles, my achievement and failure, my observation of life and nature, internet circulation、treasures、or recycled junks I found, ... . If you stumbled upon this blog by accident or on purpose, I welcome you.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 and comments. Hurry back!
這裡紀錄著我的生活點滴:我在想些什麼, 做那些事, 關心何事, 我的得與失, 我對人與自然觀察所得, 網路資訊、撿到寳貝、或是古物回收,... 。如果您是專程特地來訪或是無意中路過, 我誠心歡迎您。多謝您來訪及留言指教。請再來噢!

Sunday, June 12, 2011

Taiwanese Vs Chinese 本土台灣人與後來中國人

彭明敏: 外省人和本省人最大的不同是
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

(轉載) 李俊達的政治最前線專訪 (20091112)

「本省人有錢買土地外省人有錢買黃金」-本省人徹底認同此土,誓與其共生死, 外省人難民心態隨時想落跑 。彭明敏對「族群融合」不樂觀。

「外省人」看不見「本省人」的傷?

(一)兩族群的國家認同南轅北轍。「本省人」的先人,數百年來,為了棄脫中國貧窮不堪的苦難生活,拭淚永別祖先墳墓之所在,冒著無比風險,橫渡一百浬的大黑溝,「六死三留¬一回頭」,賭命來到台灣,為的不是要擴大中國領土,而是要尋求新的世界,創始新的生命,開墾惡疫蔓延滿天地,「鳥不語、花不香、男無情、女無義」之亞熱帶荒島,代代苦勞,¬不堪想像的。所謂「台灣精神」於此造成,乃指冒險、創始、開拓、耐苦、樸實、正直、熱情、互助之性格。

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,台灣割讓給日本,但也民主地給予住民自由選擇去¬從之權利。結果一百八十萬人口中選擇中國者四千五百人,占人口之○.○○二五%,不是這絕對多數喜歡日本,而是他們徹底認同此土,誓與其共生死,也證明他們對此地的強烈熱¬愛和執著。現在的「本省人」即是曾作上述抉擇者的後代。

「愛台灣」一句話雖常受「外省人」揶揄和譏笑,實則表示「本省人」對台灣此島執著和認同情感的強韌。這是代代因戰亂¬不斷,到處逃難輾轉流離的「外省人」難以理解的。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和歧視,更加強了台灣人的「認同意識」,在殖民統治中,台灣人幾乎無不「反日」,戰後「本省人」中若¬有所謂「親日」感者,那完全是國民黨統治所造成的。

「本省人」所難以理解的,「外省人」於一九四九年後或以征服者姿態或以逃命難民蜂擁而入台,至今已有數代,卻仍無法認同¬此地為真正故鄉,仍然憧憬美化幻想中國。(如參加中共建國六十周年國慶為榮,真如一位「外省人」開明作者所譏「似慶祝殺你爸爸六十周年,你居然也趕去捧場!」)。一國部署一¬千枚飛彈而且年年增加,都瞄準台灣,公然威嚇若不聽從即將訴諸武力,從「本省人」的觀點說,不論用哪一種定義,都是不折不扣的「敵國」,但由「外省人」看來還是可敬可愛的¬「祖國」。

依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研究,「本省人」約八成已有原住民的基因,他們實已無從以「炎黃子孫」為自傲,與中國人之間,何來「血濃於水」之有。這種認同意識之極端差¬異,如何調和?一九四五年後湧入台灣的「外省人」,不論是流亡的權貴或逃命的難民,雖來自落後台灣一世紀的戰亂封建社會,卻大多自視甚高,視「本省人」為「次等劣民」,這¬種莫名其妙、令人嗤之以鼻的傲慢也是族群融合的另一大障礙。

揚棄中國迷思 建立「共同命運」意識

(二)不是互相而是片面單向的了解。龍應台女士說「只要看得見對方的『傷』,戰爭就不可能」。暫不談「戰爭」那麼大事,(與目前中國領導人們,什麼都無法談的,對於中國將龍著¬作進行網路封鎖,不能不令人疑問:連這種書也不行,還能談什麼?)僅就台灣內部來說,「本省人」自幼受了國民黨教育長期徹底的洗腦灌輸,關於中國人的「傷」和「痛」,其腦¬袋裡已經塞得滿滿,快從耳朵裡溢出來,而且已經變成公式,聽了讀了也已麻木了。龍著是把八股化的「傷」和「痛」起死回生,使其生動起來,有淚、有血、有肉,使讀者衷心感傷¬。

可是「外省人」對於「本省人」的「傷」和「痛」,願傾心一讀,傾心一聽者,有幾?據說有自認「藍」的人說,讀了龍著後「才了解『深綠』的『痛』在哪裡」。問題就在這裡了¬。一九四五年來,敘述「本省人」的「傷」和「痛」的著作文章,汗牛充棟,「本省人」的哀鳴嚎泣,「外省人」都不屑一聽、不屑一讀,上述自認「藍」的人,讀了龍著中引用些「¬本省人」的心聲(包括我自己和家父的),才首次聽到「本省人」之「傷」和「痛」。其實,被引用的那些聲音,於三十年前就已發出來的。可見那位「藍」的人,數十年來都不屑去¬看一看、聽一聽「本省人」所寫所講的是什麼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